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

論語--仁

http://www.angelfire.com/nm/nmc6aa2/c01.htm

所以克己復禮便是仁。這正是修養仁德最重要的方法:自我約束。

  「禮」是指古代各種制度,包括了社會制度,宗教儀式,社會風俗等規限,總言之,它概括了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長幼的行動標準,是古代的法律內容。禮可理解為合理的態度,道德行為出於合理的態度便是禮。孔子說:「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」意思是只要能一日克制自己,回復到禮的地步,便和仁的境界相近。

  克己的原因:因人性中總有私慾,若不加克制,率性而為,那就容易為滿足私慾而幹壞事,所以要克己。復禮的原因:因禮制是社會共認的行為規範,這些規範能幫助人們處事時不至違背仁德,所以孔子主張「復禮」。

「仁」和「禮」的關係:「仁」是人類行為最高品德;「禮」是合乎品德的行為,「禮」是實踐「仁」的規範,依禮行事是達致「仁」的途徑。仁者以禮為行為的標準;仁者安於仁德,不會因久處窮困或長處安樂而做出不合禮的事情;仁者不用不正當的方法求取富貴,擺脫貧賤。

  克己復禮的作用:禮是古代的各種制度標準,如果人人都能夠克制自己的私慾,回復禮的規範,那麼,大家都能按照禮所規定的貴賤的等級,長幼的秩序去生活,人際的關係自然就能和洽,社會上就能減少很多紛爭,這就是克己復禮的作用。 

六.樊遲問仁。孔子曰:「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雖之夷狄,不可棄也。」

居處:日常起居;恭:端莊;執事:負責工作;敬:專心,認真;

與人:和別人相處/待人;忠:坦誠;之:(動詞)往;夷狄:古代的外族名稱

語譯:樊遲向孔子請教仁的含義。孔子回答說:「日常起居,態度要端莊,工作時態度要專一、認真,與人相處,態度要坦誠,即使到文化落後的地方,也不可放棄!(持之以恆,不因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操守)」

分析:此則討論仁者待人接物的態度(仁的修養方法):恭敬忠誠

  這裏說明了仁者人接物的態度。孔子最善於因材施教,對不同學生所發問的相同問題,往往會因應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答案。顏淵問仁,由於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,以德行著稱,所以孔子對他講仁,就把仁最根本的意義表明出來。樊遲曾請學農事,孔子認為他只拘泥小人之事,所以主要從恭、敬、忠等行為規範上指點他行道。

  「恭」、「敬」、「忠」都是一個人在事業上成功的基本條件。做事的態度認真謹慎,才能把事情做好。當然在事業上,需要很多人的幫助,對人忠誠,說話謙遜,自然能得到朋友、下屬的愛戴及幫助。平時態度諯正莊嚴,行為舉止都符合禮的規範,自然就能獲得別人的信任。具有這幾方面條件,當然有助於事業的成功。

  「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」就是「克己復禮」的表現,而且必須發自真誠,持之以恆才能做到。既要「由己」,同時到了「夷狄之地」也要「不可棄」。

七.子曰:「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」

志:有志氣;殺:犧牲;身:自己的身體;成:成全

語譯:孔子說:「有崇高志向和仁德的人,不會為保存自己的生命而損害仁德,只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德。」

分析:

  殺身成仁實是仁者的根本品德,「無求生以害仁」則近似「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」、「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」。孔子將生命和仁德加以比較:仁德比生命還重要,仁者不會為求偷生而損害仁德,甚至在必要時,可以犧牲性命來成全仁德。

主旨:

本文闡明「仁」的內涵和「仁」的實踐。「仁」是人的最理想的品德,也是衡量君子的根本標準。從個人修養方面而言,仁者要安於仁德,堅持原則,不因富貴或貧賤而有所改變,從待人處事方面而言,仁者要愛人,既能恭敬待人,又能克制私慾,也要重視忠恕。所謂「仁者」的形象大抵是他能安貧樂道,能不憂不懼.且能自我修養,培育品德,即使殺身成仁亦在所不惜。


------

http://www.taiwanus.net/E/E_4/E_4_12.htm


仲弓問「仁」。子曰:「出門如見大賓;使
民如承大祭;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;在邦無
怨,在家無怨。」仲弓曰:「雍雖不敏,請
事斯語矣!」

仲弓問什么是仁。孔子說“出門要像接待貴賓一樣,役使老百姓要像承擔大家典禮一樣。自己不想做的事情,也不要強加給別人。在國家做官沒有怨恨,在家族做事也沒有怨恨。”   仲弓說:“我雖然遲鈍,請讓我實行您的話吧。” 

司馬牛問「仁」。子曰:「仁者,其言也訒
。」曰:「斯言也訒,其謂之仁矣乎?」子
曰:「為之難,言之得無訒乎?」

司馬牛問什么是仁。孔子說:“仁者說話謹慎。” 
司馬牛說:“說話謹慎,這就可以做仁了嗎?”孔子說:“凡事做起來困難,說起來能不謹慎嗎?” 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